0899【缝纫机?】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1624 字 1个月前

思路是对的,但阴阳梭的形状还得调整。运气好一天就搞定,运气不好得调整好几天。

朱国祥全程都没有干预,只坐在旁边静静看着。

李清照接过太监端来的冷饮,一份递给沈有容,一份递给朱国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若是这缝纫机做好,慈母缝制衣物就能轻松许多。”

朱国祥说:“先用来缝制官服、军装等物,还有大量缝制用来装货的麻袋。再慢慢转为民用,肯定有商贾愿意仿造。”

原版的缝纫机,对于大明工业来说,还是显得技术含量过高。

但很多零部件可以替换,不一定非得照着原版来。

至于阴阳梭(摆梭)这种部件,在最终设计定型之后,可以使用泥模来浇铸,再让工匠进行精细打磨。

科技得一点点攀升。

等缝纫机做好了,朱国祥就要开始造蒸汽机。

也不必搞得太精妙,刚开始只在靠近煤矿的各类矿山使用,用来排出矿洞里的积水。锻炼出一批精于机械的工匠,再改进其他机械。

纺机和织机都需要改进,否则有了蒸汽机也难用于纺织。

更何况,棉花还没彻底普及了,现在只有两百多万亩棉田。

在洞庭湖流域彻底开发出来以前,江浙农田还不能大规模改为棉田,必须保证全国的粮食安全!

大明的《专利法》即将制定,但今后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执行困难抛开不谈,把《专利法》弄出来再说。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如今大明的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主动改进机械,改进各种商品制造工艺。

尤其是《基础数学》、《基础物理》两本书刊印之后,许多普通士子甚至是工匠,都买来书本学习和研究。

但凡属于实用书籍,在中国古代一直很畅销。

比如各类农书和算书,销量就很大。

明清两朝的珠算书籍,一直卖得很火,书商都是直接上雕版的。

朱家父子俩带来科技影响,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状态。

接下来几十年,或许会迎来井喷。

一直研究到傍晚,阴阳梭改进了两次。

已经能够正常勾线缝制,但平均转动十几圈,还是偶尔会卡线一次。

朱国祥拍拍手:“天色已晚,今日到此为止,明天继续来改进阴阳梭。今天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晚餐加一个肉菜奖励,再每人赏赐一百文钱。”

“谢陛下!”

工匠和学徒们喜滋滋行礼。

工匠是有工资的,学徒则包吃包住,最终完成项目另有奖赏。

朱国祥又说:“朱文竹和余昂二人,今天表现突出,各赏一块银元。”

两人作揖谢恩。

朱文竹倒不缺那一块钱,能够得到父亲认可,才是他最高兴的地方。

回到太上皇宫,朱国祥把沈有容、李清照送回各自院中。

然后,他就带着朱文竹去文小妹那里——儿子表现得好,生母自然与有荣焉。

安南那位杜太后,进宫第一天就独守空房。

接连过了两日,总算有太监提醒:“陛下,官家把新入宫的杜娘子,昨日册封为了太上淑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