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出了新主意

劈波斩浪 寒星微光 4290 字 16天前

关美玲穿好,转了个圈,问:“好看吗?”见大伙都点头,脱下细致地叠好,美滋滋地晃着头,“哼,明天上学看谁还敢说我不漂亮!” 全家人又笑了起来。

十二月中旬,制坯车间已经停产一个月了。大窑也把大部分存贮的砖坯烧成红砖,准备明年春天销售。

吴明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全年的报表及年终总结,对后期的生产效果十分满意。同时,经过两年的经营,又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厂里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和几个固定工人外,大部分是临时工。他已体会到年初招来的新工人干活儿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造成春季生产大幅度下降。而春未夏初又是红砖销售抓住客户的最佳时机,这时候红砖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全年的销售,他想解决这个矛盾。他以前和古新宇谈论过这个问题,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出好主意来。

汪世海和古新宇被叫到厂长办公室,吴明说了自己的想法,说:“看看你们俩有没有好主意,帮我想一想。”

“这还不简单。”汪世海满有把握地说,“固定工人以外的临时工工资, 压到明年开工再给,他们怕瞎工资,保证会回来。”

吴明马上否定了这个,不过他没说出来,问古新宇:“小古,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古新宇站起来说:“厂长,你等一下。”说完走了出去。不一会,他拿着一个记事本走进来,直接走到吴明办公桌前,摊开记事本,说:“厂长,上次咱俩谈过这个问题后,我仔细研究过,也和很多工人聊过。大部分临时工都表示冬季放假准备去化肥厂找活干,明年来不来看情况再说。\"

吴明看了看记事本上的一系列数字,说:“你这上面算的是什么?”

古新宇说:“我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方面考虑,形成一个想法,供厂长参考,如果认为行不通,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吴明抱着很大希望点点头:“你说说看。”

古新宇指着记事本样一样地说:“咱们厂共有工人一百三十八人, 管理人员十二人,后勤五人,固定工二十三人,护架工二十五人,码架二十六人,制坯工人三十七人。就是说临时工共八十八人。咱们给所有工人在放假期间每月发一份基本工资,让他们生活有个保 障,然后……”

没等他说完,汪世海挥手拦住:“不行,那得多少钱啊?”

吴明一挥手制止了他,对古新宇说:“你接着说。”

古新宇没顾及汪世海不好看的脸色,接着说:“然后每人必须和厂里签一份保证来厂工作的合同,并明确明年不回厂工作,厂里有权收回发放的基本工资的条款,我想大部分工人会鉴这个合同。”

小主,

吴明点点头:“把你本子上算的帐说给我听听。”

古新宇指着记事本说:“咱们现在停产,大约明年四月中间开窑,是四个月时间。工基本工资每月按二百元计算,大约七万元左右。扣除护架工两个月架棚整备必须开的一万元,再扣除那天你和我说今年年初两个月今产量上不去亏损的三万元,大约厂长要多拿出三万左右。可一旦成功,我想明年第一个月就能把多拿的赚回来,而且第二个月产量会大增。厂长算算这笔帐,看看合不合算。”

汪世海走过来看着记事本,说:“根本不行,把工资开了,明年不来怎么办?还能挨家挨户去往回要钱?再说,护架工整备也用不着两个月啊,有 半个月足够了,去年才用了十二天。”

吴明看了看古新宇,也问:“是啊!小古,架棚整备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吧?”

古新宇把记事本往前翻了两页,说:“厂长,今年从10月份开始,架棚明显不够用,供不上大窑了。我仔细量过架棚高度,根据码架工的身高,还可以提高二十公分。这样的话,每栋架棚宽三米,可码十二行砖坯,长三十米,可码三百块。一层三千六百块计算,二十公分可多码三层,那就是一万零八百块。咱厂共有这种架棚九十栋,那么每个周期就会多生产九十七万两千块。按每个月两个循环周期计算,再按每年六个月旺季算,一年将会多出一千一百六十六万四千块红砖。扣除其他因素损失, 按一千一百万算。按今年每块红砖九分钱计算,能增加产值九十九万。厂长,你能告诉我现在各项成本和实际利润吗?”

“可以。”吴明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报表,看了一会儿,说:“今天决算, 承包费、水电费、燃油费、机械损耗、税收等一切费用占生产总值的46%,工人工资48%,利润16%。”

古新宇拿过吴明的计算器,边算边说:“按今年的比例算,纯利润会增加十五万八千多,工人工资会增加四十四万五千多,每名工人平均增加三千二百多元。我仔细验证过,如果各方面配合好的话,这个目杯肯定能达到。而且后年我们不会再为工人发愁,没准儿会有很人托关系呢。” 说完看着吴明,等着他表态。

吴明拿过记事本,仔细地看了好一会儿,说:“理论上行得通,不知道实践起来会怎么样?”

汪世洋摇摇头说:“我看够戗。就说这架棚拆掉重整,松木杆加上草帘子,那得多少钱啊?再说这大冬天的,两个月?我看四个月也整不完。”吴明点点头,看着古新宇。

古新宇拿回记事本,往前翻了两页,说:“不用拆掉全部的架棚, 也完全可以。小时候,我家土平房有一根房柁不行了。村里的木匠就在柁的两侧各备一根木头,用撬杆支起来,打进临时柱子,然后撤掉坏柁, 换上准备好的新柁,在柱子上固定好,撤掉两侧的木头,很快就完成了,并没损坏房盖。我想用同样的方法,用千斤顶配合,不用拆除架棚,完全可以加高。这样的话把护架工分成两组,每天一组一栋,大约一个半月就能完成,再加上修复破损严重的棚顶,两个月内可以完工。至于费用吗?”他看了看记事本,“每栋架棚二十二根松木杆, 一共一千九百八十根,我去木材市场问过,多买的话每根五元,需要九千九百元。加上除基本工资外,整备工人多开出工资一万元,不超过两万元。而且换下的木杆整备用上一部分,剩下的还可以明年点窑用,这又省下将近三千。厂长,你看这个方案可行吗?”

吴明拿起记事本前后又仔细看了一遍,说:“小古,整个变动挺大,你把本子放我这里,我好好算一下,明天早上上班,你们俩来我这里,再具体定。”

古新宇点点头:“我刚接手工作几个月,考虑的不一定成熟,厂长觉得可行就实行,觉得不行,就当我没说。”

吴明笑笑:“小古,你想多了,明天全体工人会上就要落实,我是要在细节上完善一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

古新宇笑笑:“我没多想,这么大的事可不得多考虑考虑吗!”

第二天上班,古新宇和汪世海来到厂长办公室,吴明把古新宇的记事本还回来笑着说:“你的方案全部通过。”

汪世惊讶地间:“厂长,发基本工资的事你也同意了?”吴明点点头。

“那明年他们不回来上咋办啊?”汪世海又问。

吴明拿出一摞纸:“我已经打好了合同,这合同上不但要厂子和工人鉴字,我还请了劳动局和公证处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在会上 让工人看明白,签与不签是他们的自由。不过只要签了字,按了手印,违反合同要负法律责任,并按规定双倍返还这几个月的工资。”

汪世海摇摇头,坚持说 :\"我还是觉得压 工资比较好,既省下好几万,还能牵着工人鼻子走。”

吴明一听,收了笑:“世海,你真应该多学学小古,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压工资根本就不是办法。眼看就到元旦,然后就是春节,不给工人开工资,说得过去吗?既使工人明年不来,工资你就欠下了?人家的辛苦钱你不给行吗?”虽然语气不太严厉,也把汪世海说得脸色暗淡, 说不出话来。

小主,

古新宇看了看汪世海的窘相,一想必竟是他带自己来的,还得一起工作,说:“厂长,汪厂长也是为你着想,怕你损失钱。”

吴明知道他是在为汪世海打圆场,笑笑说:“是啊!世海,你跑前跑后的也很辛苦。我没批评你的意思,只是想说多学学先进的思想, 对我们有好处。我知道你是为我心疼钱,可‘舍不出孩子套不住狼’ 的话不是白说的。我们都应该向小古学学他的胆量。”

汪世海笑笑:“那是!小宇是天才,我怕学不来。”

吴明哈哈笑着说:“那我们就做他的后盾,支持他的工作。”

汪世海只好点着头:“支持,支持。”

吴明站起来一拍古新宇的肩膀:“小古,干吧,按你的想法去做,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我决不干涉。需要我做什么,说一声就行。”最后让汪世海通知全厂所有人员下午一点开会。

大会结束是下午三点钟,古新宇和关美玉回到他的办公室,今天的会议让他俩很兴奋。古新宇的建议得到了一致通过,除了两名特殊情况外,其余的都在劳动合同上鉴了字。表示明年接到厂里通知,马上回来上班。护架工更是高兴,没想到每年放假的时间,今年却可以有活儿干。

会上,吴明对有贡献的人员发放了适当的奖金。最多的古新宇三千,关美玉是历年来后勤得奖的第一人,奖金一千。会议即将结束,古新宇考虑到冬天寒冷,工人宿舍烧火炉取暖效果不好,又不安全,向厂长提出需要解决住宿的十二名护架工住宿的问题。吴明当即拍板,把办公室的小材料库倒出来, 钉上木板床,供工人住宿。并叮嘱关美玉,按标准适当提高伙食。散会时, 工人们都欢天喜地的离开会场。

古新宇把厚厚的一沓钱拍在桌上,兴奋地说:“真没想到今年收入会这么多。”

关美玉笑眯眯地说:“看把你美的,有成就感了?”

“那当然了!”古新宇美滋滋地说,“我今年还有更大的收入呢!”

关美玉歪着头问:“还有什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