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争已经是一种习惯,习惯了只是躲在角落里活着

入厂一年后,其他五人也陆续转正,结束了实习期。

因为其他人是本科学历,转正以后仍然比穆青高一级,定岗为各部室的主任科员。

工厂内很多老员工,工作了一辈子也就是主任科员待遇。

几个本科毕业生刚刚来工厂一年,就已经是主任科员。

老员工觉得不公平,就去找肖总、书记说理。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穆青也被牵连进去。

听杜军讲,之所以他们几个转正会被定为主任科员,是以前与港商谈合资时,港商提出来的。

当时港商希望,多引进一些大学毕业生,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问工厂内的待遇情况,肖总当时回答,实习期后会被转正为科员,之后会慢慢升为主任科员,再之后就是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

对方提出,是否可以大专毕业转正定为科员,本科转正定为主任科员。

肖总当时也没多想就同意了,就这样通知了人事部。

之所以牵扯到穆青,是因为这些老员工在跟领导申诉时,强调对工厂贡献,强调工作业绩。

他们工作了几十年,没功劳也有苦劳。

同样新入厂,穆青给车间解决问题,就因为大专,转正反而只是科员。

另外五人,就因为本科毕业,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什么贡献、业绩都没有,却被定为主任科员,是典型的唯学历论。

这样引进人才的意义在哪里?只是为了引进人才而引进人才吗?这些引进的人才,可以躺在学历上睡大觉吗?

不讲贡献,不讲工作业绩,谁还会努力工作?谁还会有积极性?

这些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会吗?他们一个本科学历,都已经胜过了很多人一辈子的努力,完全可以不再努力了。

今后随着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进入工厂,哪有那么多副经理、经理的职位给他们?

没有了晋升空间,没有了提高待遇的可能,谁还会去努力?还怎么留住人才?

对于这些问题,工厂领导很重视,连夜开会重新制定方案。

新方案把主任科员分成了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

新进厂的本科毕业生,只定级为初级主任科员,工资比科员高一点。

中级相当于原来主任科员的水平。高级主任科员工资比副经理差一点。

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可以破格提拔,不用熬年限。

这些老员工并没有与世无争。在这个问题上不但争了,而且争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结果。

穆青通过这件事,再加上孟凡曾经问他的“你至少没想过应该去争取一下吗?”开始质疑他自己的“与世无争”,甚至觉得这个心愿有极虚伪的一面。

在穆青还没有真正想明白的时候,梁主任突然告诉他,他被借调到企业管理部,明天就要去报到。

他的人事关系还在第一成型车间,还在车间领工资,但他的人要去企业管理部帮忙。

到了企管部才知道,国家提倡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讲求质量经营。

为此专门责成相关部门,对每年在这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予以表彰。

各企业可以成立专门质量管理小组,针对企业内不同问题攻关,并把取得成果进行总结,上报相关部门。

相关部门根据上报材料进行评选,获得优质奖的,政府会专门对企业以及个人予以奖励,并在政策上予以更多扶持。

穆青在车间提出的方案,被工厂列入上报材料之一。

他被借调到企管部,就是要他专门对这个方案的提出、实施、取得成果,写一份详细的材料,准备去参加评选。

穆青大体问清楚需要一份什么样的材料,花了一周时间写出来并交到企管部经理手中。

经理只看了几页,就对他讲:“这个材料肯定不行,需要加进去很多东西。”

穆青问:“需要加哪些东西?”经理问他:“你上学时学过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吗?”穆青点点头。

企管部经理略一沉吟,说:“需要加进去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图表、计算等等。”

“要使这个材料看上去,让人感觉从一开始就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产生并实施的,最后总结要能够算出较大效益。”

“这样,我给你一些以前获奖材料,你去参考一下。”

穆青花了几天时间,认真看了那些获奖材料,让他大开眼界。

他上学时死记硬背的知识,在材料里被运用的出神入化,就像一道道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