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城的晨曦洒满金銮殿,辉煌的宫殿内却掩盖不了内里的暗流涌动。朝堂之上,气氛沉闷,各位大臣立于殿中,神色复杂。
一名身着官袍的御史台官员站出,抬手呈上奏折,声音响亮:
“陛下,辽东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国库甚巨。袁崇焕虽有功绩,但其火器军所需耗资过多,且多次请求加急粮草、火药运送,臣以为不可持续。”
他说罢,群臣中响起低低的附和声。
兵部梁敬拱手说道:
“陛下,此言非虚。火器虽有威力,但成本过高。与其倚重此物,不如恢复传统军备,减少开支,以免国库空虚。”
此言一出,几位素与梁敬同阵的大臣纷纷点头,甚至有一人直接开口:
“陛下,袁崇焕好大喜功,其用兵虽有成效,但代价实在太过昂贵。臣以为,辽东之战不宜再拖,若能与后金议和,或许能免去劳民伤财。”
崇祯端坐于龙椅之上,听着下方的议论声,手中拿着来自辽东的军报,神色始终未变。
“议和?免去劳民伤财?朕的江山,便是这样守护的吗?”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最终停在梁敬的身上。
“梁卿,你以为,火器无用?辽东之战多余?”
梁敬未料到陛下会直接问他,心中一惊,连忙拱手说道:
“臣绝无此意。但袁崇焕动用火器已让国库入不敷出。陛下若将此人召回,或可节省军费,安抚后金,以缓当前局势。”
崇祯的目光更冷,语气中透着隐隐的怒意:
“梁卿以为后金会因撤换袁崇焕而罢兵?以为朝廷的节省,能换得边疆的安宁?”
大殿瞬间陷入死寂,众臣皆低头,不敢轻易开口。
就在此时,内阁温体仁站出,向崇祯躬身一礼:
“陛下,袁崇焕虽用兵耗资甚巨,但辽东一战至关重要。若能重创后金,守住边关,便可确保京畿安稳。”
温体仁环视群臣,接着说道:
“如今国库虽有压力,但相比后金铁骑直逼内地的危险,这些花费并非浪费,而是投资。陛下英明,绝不可因一时的偏见动摇决策。”
另一边,礼部的钱怀德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不屑:
“温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辽东一地耗费如此巨资,是否值得?朝廷腹地的赈灾款项已削减,若再继续,恐怕民间难以维系。”
朝堂之上,挺袁派与反袁派分成两派,争执不休,整个大殿瞬间成了喧嚣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