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把孩子蹭掉俩月

把人送回去,沈在心就又开车出来。

王迅音没请大家喝酒,去的也是一家连锁的牛肉面馆。

这种地方花钱不多,只能当便饭吃,这可能让有些人感到失望,却让沈在心欣喜若狂,客单价低呀,牛肉面加烤肉,一人三四十块,顶多不超过50元,人数上,加上自己和王迅音,一共才18人,关键是什么,是王迅音他选的地方,自己也不显得小气。

跟王迅音坐同一桌,王迅音就对着手机喊话,让王希来一起吃饭。

王希不去。

王迅音放出来,就听她说:“这都几点了,苏楠都睡着了,我出去还得打车,打车去吃牛肉面,我又不是脑子有问题,才不去呢。”

王迅音说:“那你喊她呀,一起来吃点,离你们住的地方不远,你们不是经常来吃吗?”

王希说:“不去。再骚扰我,直接拉黑,这两天掉了个段位,正打算打回来。”

沈在心连忙说:“别让她来了,养成习惯,早点睡挺好。”

王迅音解释说:‘她在打游戏。“

沈在心说:”打一会儿,能不累吗?一累也就睡着了。“

他在爸妈家是吃过饭的,过来主要是为了付钱,挑着面吃不几口,尽看人家的装修和经营了。

这牛肉面?

看起来简单,却是国内最能干掉肯德基、麦当劳的中式快餐店之一。

牛肉面配烤肉、臊子面配肉夹馍、沙县小吃,大抵是国内三大中式快餐。

它能从西北开到东南,开遍神州大地,靠什么?

靠的就是大道至简在饮食文化上的反映。

牛肉面就牛肉、面、咸汤等,顶多再加上烤肉、茶叶蛋,原材料供应上它就足够简单,对于小本生意人来说,准备起来并不复杂。

经过多年演绎,制作过程也变得极为高效,拉面扯出来,下锅滚开,沥水后盛入碗中浇汤,然后牛肉、辣椒油、葱花一洒,制成上桌。

你要说它简单?

什么要做好都不简单,正宗牛肉面要求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油)、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

单论它的面条,能分为毛细、细、二细、三细、二柱子、韭叶、薄宽、宽、大宽等。

有的细如丝雨,有的宽如玉指。

有的店里再给你配上刀削面。

制成之后,还能再衍生,又给你分成清汤、干拌、红烧和炒面,加上各种浇头,种类和卖价可多可少。

真要遇到爱玩花样的老板,菜单制作出来,放大上墙,能占半面墙,

你能说它简单?

沈在心起身就去制作窗口边,跟里头师傅闲聊,自我介绍说:“我也是开饭馆的,我也有一家店,我是想请教,我们这儿一、二十人呢,我看你现在只有两个师傅,这一会儿功夫,就能把面全做出来完,你效率怎么那么高呢?”

师傅不去讲为什么,吹嘘说:“这是没人了,我们二十四小时店,值班呢,真到饭点,坐得满满的,增加上两个师傅,就能给你们供应完。”

沈在心观察一番,偷偷拍了几个照片,发给大师兄陶聪,发语音说:“看人家这种牛肉面馆,看似简单,实际上不简单。”

陶聪回了一条语音:“拉面加东西呢。”

什么意思?

我给他看人家的经营模式,他能指认些子虚乌有的传闻?

风马牛不相及!

沈在心耐着性子说:“师兄,我给你说的是人家店面的效率,你们能达到吗?不是跟你争辩拉面里头加的是蓬灰还是硼砂,我觉得这个硼砂呀,是那些二把刀跟着师傅没学到家,把秘方蓬灰,当成硼砂听走了。我要给你说的是,过程简化,简化,再简化,该增加设备增加设备,我看人家店面,都用机器在切牛肉片。”

陶聪不说话了。

沈在心回到位置上看了几遍,心说坏了,“是那些二把刀跟着师傅没学到家,把秘方蓬灰,当成硼砂听走了”这句话弄不好要产生歧义。

沈在心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嘴欠,非要给牛肉面正名一把。

想半天,他挽救说:“师兄,我又看一遍,觉得我那句话,你会多想,但我真的只是在说人家拉面,谁小心眼谁小狗,明天请你吃饭。”

就这样吧。

他付完钱,给人说一声,就又匆匆回家了。

回家之后,在床上折腾完,沈在心还在跟姜惟商量原膳开业的事情。

还是没有信心。

总觉大师兄既不是专业的厨师,也不再是专业的医生,在这个管理水平随科技进步的时代,也不够注重步骤分解,计量标准化和组织效率。

甚至自己要求严一些,他都觉得自己是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