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传销<二>

母猪原 城市秋风 2339 字 2天前

又过了两个月,高良伟从县城请来的技术人员突然告知他,不干了,要回去。高良伟问他什么原因不干了,技术人员只是笑笑,简单的收拾行李就走了。

高东东请他的时候讲好的是日结,想什么时候走随时都可以。高良伟望着他的背影,极度的失望。

高良伟本想第二天从七个村子里招人,补充施工队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想法还没有实施,没有想到技术人员却首先退场了。

施工队的人员与江东林非亲即友,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跑的精光,无一不是去了鞍山。经过打听,江东林的妹夫,邀约江东林的老表的两个妹妹和妹夫都去了鞍山。面对这种情况,高良伟就纳了闷了,难道鞍山的钱就那么好挣吗?他有些蠢蠢欲动了,并因此坐卧不安。

冯四海:"按照传统的劳动模式来讲,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很好的变通赚钱。也就是说,挣钱并不是那么容易。不脚踏实地的去赚钱,缥缈的东西不会存在的时间太长。这里面绝对有问题,你看看村子里的情况,陆三蹦的三个女儿几年都没有见回来过,毫无音讯。柏志伟的三个女儿虽然有音讯,几年也不见回家。还有高佳丽和柏程皓,文权和沈妍,陆兆鸿的儿子哈姆勒和阿米娜去了南方多少年了也没见回家。这样的例子多的不胜枚举,陆兆彪一家人也是搬出去好多年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陆北建的两个女儿,陆兆义的女儿,陆兆平的女儿陆家艳。咱不公开的说,这些人经年累月的不回家,并不是在外面混的有多好多好,混的好过节肯定会回来。试想,哪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乡和对自己的家不留恋,谁想在他乡过漂泊的日子?除非只有一种情况,迫不得已,没有它法,没有脸回来。"

高良伟:"难道他们都是在搞传销?传销就那么有魅力吗?″

高东东:"照这样发展下去,都去挣大钱去了,家里的地谁来种?″

冯四海:"一年两季辛苦生产出来的粮食,每人每亩按人头要上缴一百七十斤,种地没多大意思。地会越来越荒芜,这是最揪心的一件事。"

没有任何办法可想,高良伟被迫停止了揽活,一心扑在红砖的生产上。

经过高温烧熟的红砖在砖场码放的越来越多,如果不卖出去,就有停产的可能,这可把高良伟急坏了。如果光生产不消耗早晚东陵高窑要倒闭。为了解决这种困境,高良伟立马组织冯四海和高东东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必须尽快把施工队给重新组建起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潜在的农户建房。

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任何愿意干活的小工日结工资,有技术的人员工资翻倍。任何需要建房的农户可以预先支付一半的费用,余下的费用,可以分一年两季给清。

告示张贴出去,村子里有不少的人前来应聘,但是领班的人迟迟没有出现。接过来的活不能施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前来应聘的小工离开高窑去寻找新的工作。

需要建房的农户,得到这个实惠的消息都纷纷前来高窑买砖。他们只要签好协议,就把红砖拉回到自己的家里。很快,烧出来的砖卖的精光。

三个人看着被拉光的红砖,知道市场,潜力巨大,光烧不建房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为了维持高窑的营销模式,高良伟一意孤行告别冯四海和高东东,背了一个简单的行李去了鞍山。他是要看江东林到底在干什么,他做的行业就那么赚钱吗?如果真的是在搞传销,他立志要把江东林给揪出来带回到东陵镇,再任他的建筑小队长。对他来讲,江东林就是人才,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高良伟走后,冯四海和高东东没有任何懈怠,每天早起晚睡,带领工人制砖。东营高窑的场地上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晚上吃饭,两人累的是不想动弹,冯四海硬喝了两口酒后,不无感慨的说:"现在是世风日下,很多人的思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都幻想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多么的好。我相信,违背传统的,追逐那些缥缈的东西,看似繁华的背后有着人性最肮脏的交易。这里包括被蒙在骨子里的欺骗和人肉交易。不知有多少人陷进去而深受其害。"

高东东也是感慨:"也难怪,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死在黄土地上?现在想来,高西西当年离开这里也有他的道理,南方的钱好挣。不知道他现在混的怎么样了!"

冯四海:"能混的怎么样?多少年没有音讯,更没有他还乡的消息。肯定混的不咋样,像别人那样死在传销窝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