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一部电影的票房除了上交国家的那部分,拿大头的就是院线和制片。
按照国内现行的分账模式,院线通常能拿到票房的45%到55%,制片方则是37%到45%。
而如果制片方如果跟发行方签订的是票房分成合约,那还要从这40%到45%的分成里分走5%到15%。
所以,最倒霉的情况下,制片方可能只能拿到票房的22%,所以日后才会有,电影票房得是投资总额的3倍,制片方才能做到回本的说法。
因此,林凡打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就想要进军院线。
除了院线确实赚钱外,他更想拥有的是话语权。
2005年的现阶段的院线其实是看导演脸色的。因为只有好导演,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院线才能赚钱。
但等2008年后,院线规模扩大,国内商业片市场崛起,在和制片方的对话里,院线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毕竟有名的商业片导演多了,不放你的电影,也能放他的。
反倒是之前高高在上的制片方,必须求着院线,求宣传,求排片。最典型的就是那部《百鸟朝凤》。
这部电影的导演吴天明,可是曾经的西影厂厂长。
张毅谋的《红高粱》,田撞撞的《盗马贼》,陈凯戈的《黄土地》和《孩子王》,都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
可以说他是华夏五代导演的伯乐,没有他,好多名声赫赫的五代导演,都要再熬上几年,尤其是张毅谋。
当初是在吴天明的力排众议下,才破格提拔当时还是摄影师的张毅谋做导演。
除了眼光独到外,吴天明本身还是优秀导演。那部以海尔集团为原型的《首席执行官》就是他的作品。
但这么一位要地位有地位,要成绩有成绩导演,拍出来的作品,却需要制片人用下跪这种卑微到尘土里的方式来向院线求排片,可见当时院线的强势。
老话说居安思危,林凡可不想某一天,自己也沦落到那种地步,进军院线,势在必行。
当天,叶宁在万达的喜来登酒店,宴请了《那些年》剧组。
万达是搞地产的,林凡是搞电影的,朱娅文刘亦飞等人都很好奇,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是怎么凑到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