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甚至赴阙上书,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专门罗列了蔡京的所谓十四条罪状。
后来,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
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雨,遍地干旱。
朝中台谏大臣又纷纷将矛头指向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赵佶将蔡京逐出京师。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
同时,赵佶下诏,不许大臣再继续弹劾蔡京。
对于弹劾,蔡京当时已经不在意了,他说过:“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那年,蔡京六十四岁。
如果蔡京自那时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他或许就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水浒传》中的他也不会是那个形象,他更不会成为赵宋王朝灭亡的替罪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在西北率军收复青唐地区、又打得西夏节节败退的童贯,野心勃勃的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
可当时的宰相何执中和张商英,根本就没有能力支撑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在童贯看来,只有蔡京才有能力让他放手一搏。
于是,童贯在出使辽国回来了之后,就对赵佶说:“辽国皇帝置酒于密室,单独宴请臣,有二夫人同席会饮。期间,辽国皇帝盛赞蔡京德望,说“南朝不用蔡京,不能致太平。””
经过三年的对比,赵佶当然知道,何执中和张商英的才能,远远无法跟蔡京相比。
如今耶律延禧又说了这种话,让赵佶陷入沉思当中。
不久,正在杭州颐养天年的蔡京,忽然接到了赵佶的诏书,让他回京居住。
几个月后,赵佶正式下旨,封蔡京为太师,令蔡京落致仕,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之久。
蔡京这次之所以可以做这么久的宰相,主要是因为蔡京明白了跟赵佶的相处之道:
那就是,要时刻谨记赵佶的皇权至上,不可挑战;
那就是,要给赵佶赚多多的钱以供赵佶挥霍;
那就是,只有先满足了赵佶的奢靡之心,他才能施展他在政治上的抱负。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当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一朝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赵宋王朝最鼎盛的时期。
而蔡京的第三次罢相,则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在蔡京执政的后期,对赵宋王朝了如指掌的蔡京,清楚得知道,表面上看着风光无限的赵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空了,而且边境毫无打国战的准备,他感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是成功收得了燕云十六州,以赵宋王朝目前的国力,也无法支撑燕云地区的消耗。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童贯一张纸片,令他告诉蔡京,请大家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很错愕,并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赵佶对蔡京的冥顽不灵非常失望,就用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王黼换掉了蔡京。
谁想,四年之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被执行得一塌湖涂之际,蔡京又被赵佶给请出来第四次担任赵宋王朝的宰相。
可此时的蔡京,时年已经八十,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
现在,凡是需蔡京所签署的文件,蔡京皆让其季子蔡绦为之,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换而言之,赵宋王朝此时的宰相之位,与其说是在蔡京手上,倒不如说是在蔡京仅二十七岁的三子蔡绦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