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会儿的她们没想到,春儿一时兴起做好的美食,真的成就了沈娟的事业,在赵春山求学费用上起到了支撑性作用。
沈娟也是个行动派,第二天就去镇上买鱼,回来做干鱼,春儿则是配调料,过了三天,沈娟就去摆摊了。
“卖腊鱼块喽!又香又辣的辣鱼块儿,大热天的吃不下饭,吃一块儿能吃三碗饭嘞,”沈娟第一次出摊,一点都不扭捏,扯着嗓子吆喝。
“这位嫂子,可以尝一尝不?”辣鱼飘出的香味,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行,今天前十位免费品尝一块,第一次摆摊,做的不多,大家觉得好吃,过三天,我还在这,到时候多做点,”沈娟一边让大家试吃,一边推销。
“淡淡的麻,不是很辣,这个入味,咬一点点我都能吃下两碗饭了,”第一个试过的客人这表情,完全给了五星好评。
“怎么卖呢?”试吃完的客人问道。
“这一罐四十文,”沈娟把价格报出来。
“四十文,那么贵?”有人质疑了。
“这位大姐,不贵了,活鱼买回去要杀吧!我还要加工,然后辣椒,油,调料,都是要成本的,这一罐酒楼里装两盘,一盘怎么也得要个八十文了,”沈娟也不怯场,耐心的讲解着。
“就这一罐油都值不少钱了,煮个面条弄点这个油辣椒,肯定好吃,鱼还可以下饭,给我两罐,自己留一罐,另一罐给我儿子,他读书辛苦了,妹子,你这卖五十文一罐都不为过,”男子一边说一边掏钱。
“我也留了给我儿子送一罐,入秋就要考试了,天气热吃不下饭,可不得影响身体,”沈娟一边装一边说。
她准备的罐子,就是竹筒,选用山上那种大号竹筒,每个桶都是固定的尺寸。
“这位大哥,谢谢你的信任,临时准备的罐子,下次有需要还可以拿这个罐子来买,”秋娘将罐子用带子扎好递给他。
“那下次我拿罐子来买,价格是不是可以少一点?”又有妇人问了。
“这位大姐,我这罐子简单,原本就是不收钱的,自家山上砍下来的竹子,加工了一下,所以你们买了第一次,下次我也不提供了,因为一节竹子也就能做一个,往后你们要买,可以拿着这个竹筒来,也可以拿自家的碗过来,”众人听她一解释纷纷点头。
“这个小妇人不错,实诚,难怪能培养出好读书的儿子来,”围观的人夸奖又来了。
“这位大哥你过奖了,是孩子他自己肯努力,我也只不过是想着能挣点钱来供他念书而已,”沈娟的话又拉了一波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