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够火,还得炒作

综合了一下各个媒体,感觉这次穆洋虽然表现不错,肯定能火。但是火起来的不止是穆洋。歌唱类最火,风头最响亮的是吴大姐,到处都在传唱她唱的两首民歌《回娘家》和《编花篮》。就连舞蹈团的家属们都在找录音机转录。

“哎呀,怎么忘了和吴大姐谈谈帮她把这两首歌出一张专辑啊!”赵海生这时候才想起来这件事。看来商业触觉还是不敏感啊!

“你想什么好事呢?晚会上的歌曲会统一出一个晚会专辑的。不过咱们似乎可以和吴大姐个人谈一谈。”钟珊珊先打消了赵海生的幻想,同时又想到了另一条路。

“对,最好能把吴大姐签到咱们公司里面来。吴大姐这种等级的,一般也不会到处去商演,没多少事,专辑也会很好卖。”赵海生帮着分析了一下。

“明天我和穆洋去给吴大姐拜年,要不你也一起去吧。有时间就谈谈这事,没有就先继续混脸熟。”赵海生给钟珊珊出了个主意。

“这个苦成志抢咱们的歌唱,现在好像也挺火,都快赶上穆洋的热度了。”钟珊珊指着报纸上一个关于苦成志的报道说。

“这也没办法,你看他简历介绍,他是南边推荐上台的。这种晚会就是这样,大家一起分果果。现在也没有版权意识,好在咱们的专辑早就出了。不过咱们可以在报纸上找人讨论一下这个版权意识。”

赵海生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可能打官司。一首歌甚至同时能有好多人一起翻唱。原唱知道了也没有办法,到时候比的是谁的唱功好。甚至唱功也不怎么讲技巧,主要比谁嗓门大、唱得高。这个年头出名的男女歌手,基本都是大嗓门。幸好穆洋的音高也不错。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吴大姐的热度始终不减,甚至还越来越高了。

主要原因在于吴大姐各方面优势都占了。这个年代歌手拼嗓子,吴大姐本身就是金嗓子,再加上民族唱法很强调唱功和技法,平时吴大姐在这方面就没掉过队。这次一下子遇到两首好歌。再加上春晚舞台的推动,她在这个舞台上又一个人独唱两首歌,自然有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

“既然吴大姐这么火,那咱们蹭一蹭她的热度,没问题吧?”赵海生问钟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