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兴平元年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六部尚书里,只有他郑玄得的最轻松,且只有他郑玄没有明确的派系,没有明确站队。但你要说他自成一派或者当个孤臣那也不至于。

主要郑玄老人家对当官根本不感兴趣,他还是对做学问更感兴趣一些。按照他的想法,推荐一些学生给刘备就行了。

但是不知道刘备怎么跟他商量了,竟然让这位答应了直接出仕。

虽然政治敏感性一般,但郑玄的学生里有聪明人啊,在学生的建议下,他将高诱选为了礼部侍郎之一。

高诱是什么人呢?算是关东世家出身,但又是刘备、刘平的同学。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高诱天然有两种派系,他自己倾向于那一派就可以直接加入那一派。

推荐这么一个人上来,郑玄自己也不会觉得不高兴。

因为郑玄跟卢植是同学,两个人都跟马融学习过了。这样算起来,刘备、高诱、刘平、简雍这些人,都得叫郑玄一声师伯。

除了高诱之外,郑玄另外选的礼部尚书,是孙乾。

至于剩下的员外郎,不值得讨论。高诱成为礼部侍郎,倒是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报出来就算通过了。倒是孙乾这边,有些波折,但是最后在刘平的力排众议之下,还是定了下来。

其他各部,也各有各的麻烦与争执,此处按下不表,只说结果。

礼部尚书郑玄,礼部侍郎高诱、孙乾二人。

户部尚书皇甫嶐,户部侍郎张松、荀悦二人。

吏部尚书虞应,吏部侍郎卢文、张肃二人。

兵部尚书荀封,兵部侍郎李同、张萌二人。

刑部尚书司马防,刑部侍郎李参、王累二人。

最后是工部,工部尚书吴懿,工部侍郎田行、宋瑜。

都督府左右二都督分别是关羽、张飞。两人手底下各有同知两名,左都督关羽麾下是刘德然、马腾二人。右都督麾下是赵云、杨永二人。

这里面,赵云和宋瑜两个人争议是比较大。赵云是入伙的比较晚,除了入蜀之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绩。但,赵云能力强,武将们都服气,主要是文官们考量的比较多。

但刘备力排众议定下了赵云。

至于宋瑜,主要是戏份太少,有不少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同僚。事实上,宋瑜是格物司三巨头之一。

格物司三巨头,分别是高诱、田行和宋瑜。

这三位,高诱是是纯粹的理论派,田行是动手能力强,但真正让格物司能够有实用性产出的人,就是宋瑜了。

工部衙门,吴懿就是个吉祥物,真正管事的其实就是宋瑜了。

除此之外,刘备还是按照大汉的官制,给刘璋一个凉州牧,刘德然一个雍州牧,刘平则是益州牧。

不过这基本上就是荣誉性职位了。

其他各类官职也都一一敲定,但无碍大局,此处按下不表。

兴平元年,刘备集团入住益州,完成了初步的利益划分和官制改革。接下来等着他们的是更加波澜壮阔的道路。

刘平在心里默默地为之前的刘备集团做了一个总结,随后在夕阳下,慢慢的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走过去。

在他身后,王府的高墙之上,刘备举目远眺,看着他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