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一心建立稳定繁荣的国家,对国家治理有着长远规划和坚定决心,决策果断且具前瞻性。
李善长:明朝丞相,辅佐朱元璋多年,熟悉政务流程,在朝廷威望颇高,参与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善于协调各方事务,是朱元璋得力助手。
刘伯温:朱元璋重要谋士,足智多谋,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对国家事务见解深刻,常从宏观角度提供建设性建议,深受朱元璋信任。
徐达:明朝开国元勋,军事统帅,威望极高,手握重兵,负责国家军事防御和征讨事务,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宋濂:太子赞善大夫,学识渊博,参与诸多文化事务,如《昭鉴录》的编修,在文化教育领域有重要影响力。
牛谅:礼部尚书,负责礼仪制定和文化教育相关事务,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乐韶凤:兵部尚书,参与军事和礼仪相关事务,此次负责奉安中都城隍神主。
商暠:侍御史,负责招集王保保河南旧将士,为明朝扩充军事力量。
郭英:河南卫都指挥,奉命招集故元将士,补充侍卫力量。
袁洪:四川卫指挥,负责平定四川盗乱,维护地方稳定。
朱杲:燕山卫指挥,负责处理搜获的故元溃散军民,为军队和地方补充人员。
傅友德:明朝大将,参与军事行动,负责边疆防御和军事指挥。
陶凯:原礼部尚书,参与《昭鉴录》前期采摭工作,后出参行省。
文原吉:秦王傅,负责续修《昭鉴录》,为诸王提供劝诫之书。
魏观:苏州府知府,后升四川行省参政,未行仍知苏州,以宽厚为政,注重教化和风俗整治。
第一幕:早朝纠错
场景:奉天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金砖铺地。龙椅之上,朱元璋正襟危坐,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群臣。
旁白:洪武六年,朝堂之上,诸事待议。新年伊始,早朝的气氛便透着几分凝重。
一官员匆匆上殿,跪地禀报:“陛下,臣在整理实录时发现,洪武六年正月乙已条的时间记录有误,现已修正。”
朱元璋(微微皱眉,神色严肃):“史书乃国之重典,记录务必准确无误。此事虽小,但关乎历史真相,今后切不可再出此类差错。”
李善长(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史书是后人了解我大明兴衰的依据,记录错误会误导后世。负责记录的官员当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刘伯温(微微点头):“李丞相所言极是。史官肩负着重大责任,需严谨细致。臣建议设立专门的审核机制,对实录进行反复校对,确保准确。”
朱元璋(点头同意):“就依刘爱卿所言,此事交由礼部负责,务必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
第二幕:官员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