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夹道相迎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5923 字 1个月前

李瑄一直认为他不是贵族,而是百姓。

贵族只能对大唐修修补补,百姓能寻求真正的浴火重生。

“李帅,圣人派人送来诏书,向您质询,请过目。”

刘单说着,才将圣人的诏书递给李瑄。

先家书,后诏书。表明刘单对李瑄的忠心。

可李瑄依旧没有打开诏书,他不用看,就知道李隆基的意思:“常言‘成败论英雄’,如果此次失败,我丢盔弃甲归来,一定会受到圣人的责备。但我此次大胜,完成拯救妇孺的计划,挫敌骑一万,步兵四千,俘虏战马六千余匹,还阵斩攻克石堡城的吐蕃名将没庐谐曲,大涨的大唐声威,体现圣人的仁德。”

李瑄太了解李隆基了,从天宝年间开始,驾驶着大唐这艘巨轮狂飙,大有迈步汉武之意。

谁能为其建立边功,助长他的威名,就会无节制地宠幸谁!

李瑄此次军功如此,必可让李隆基大快。

而弹劾李瑄的监察御史,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定会令李隆基所恶。

“将军有此行径,世人会更加钦佩。”

刘单由衷地说道。

“此次高书记、岑推官与诸典军将战斗细节,战斗环境都记录下来,刘判官整理一篇《青海破蕃贼露布》,呈给圣人。”

李瑄将资料交给刘单,吩咐他尽早整理出来。

这次长途战斗,从头到尾跨度时常巨大,需要一定笔力描述。上次的贺表情绪和环境都渲染的很好,李瑄决定再让刘单书写。

这次是出境作战,用贺表不太合适,所以李瑄选择名为“露布”。

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遵命!”

刘单接过军文后,向李瑄拜离,他需要尽早将奏书整理出来。

待刘单离开,李瑄才打开李适之寄过来的信件。

信中告诉李瑄,家中一切安好,虽然兄妹思念,但理解李瑄守边的辛苦。

在李适之写这封信的时候,还不知道李瑄要出征青海。

现在知道了,心中一定会担心。

李瑄当即写一封书信,向家中报平安。

同时,李瑄向李适之寄送两首诗。

一首为赠送南霁云的诗《赠南八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李瑄在夜间劫营后,送给南霁云的诗,表达南霁云的武勇。

另一首是历史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李瑄将其诗名改为《河陇曲》,专门描绘漓水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讲的是守卫平夷守捉城和安乡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讲的是将士们日夜苦战。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讲的是河西的援军到来,拉长战线,情景交融。

用易水代替湟水,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显得悲壮。

这首诗对李瑄来说,最关键的地方,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因为李隆基最喜欢听这样的话。

李隆基高兴和信任,李瑄才会安全。

所以李瑄从来不抄袭消极,嘲讽皇帝、朝廷的诗,除非有一日无所畏惧。

事实证明,一首诗,确实能改变人的看法。

李隆基若是看到李瑄写给南霁云的诗,一定会知道陇右军中,还有一个叫南霁云的将领。

李瑄昨天将《河陇曲》交给高适、岑参观看的时候,让二人非常震撼。

这么多名词交织在一起,构成凝重悲壮的意象。又用六个表示颜色的字去渲染,使情景更加鲜明。

李瑄忽悠他们,之所以现在才写出漓水之战的诗歌,是因为一直在炼字炼句,所以才有这篇《河陇曲》。

高适、岑参也在这两次战斗中写不少诗,但即便最有立意的,也比此诗差一些。

岑参年轻,属于他的名篇还在沉淀。高适正在突破创新的阶段。

同时,李瑄已经学会盛唐的格律,尝试自己写诗,写完一般直接撕毁,他总是不满意。

一天后,刘单就将《青海破蕃贼露布》整理好。

刘单深谙李瑄的意思,开篇就用大量词句表明李隆基的仁慈,天威不可侵犯。

所以才有李瑄的一系列行动。各种描写恰到好处,读之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露布写好后,李瑄交给驿站,让译卒带着他的家书,一起回长安。

李瑄又在威戎军待三天后,启程回湟水。

安重璋作为军使,留在威戎军城。

至于那些救回的男女百姓,李瑄准备安置在安人军附近。

其实陇右一带适合居住,耕种的地方不少,但多在敌人的兵锋之下,无险要可守,所以不能生存。

唯有拿下石堡城,或者按照计划将吐蕃赶出九曲、青海,才能解放许多土地。

在李瑄距离湟水城数里的时候,城中百姓夹到相迎。

欢呼李瑄归来。

“李将军的兵马回来了。”

百姓们看到马队的身影,纷纷惊呼。

“有李将军在,我们陇右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吐蕃的入侵。”

又有百姓呼道。

李瑄刚回威戎军不久,他救回妇孺的消息,就传到湟水城。

能跃马千里,孤军深入,为平民百姓着想,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

以前的边帅,没一个人能做到如李将军一样。

边境的百姓都清楚,节度使是陇右最大的官职。

“蛮横的大族现在封闭门户,皆是因为李将军。”

百姓们也感激李瑄能震慑住豪强,让豪强不敢再嚣张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