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大政殿

统一全国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41]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 [218]李自成退出京师。 [219]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 [220]多尔衮奏请福临迁都京师。 [221]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222]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40] [223]此举标志着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后,南下剿灭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 [42]。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43]削平群雄、统一中国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新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山海关关城

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李自成迎击清军于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湖广。 [214]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在通山九宫山。接着清军立刻南下江南,攻灭南明弘光政权。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 [215]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 [224]于芜湖擒获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权灭亡。 [216]弘光政权被消灭后,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浙、闽。 [226]朱以海逃亡海上,鲁王政权亡。操纵隆武政权的郑芝龙秘密降清。隆武帝朱聿键逃往江西汀州,清军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亡,福建平定。 [227]

当清军占领北京,开始向大顺军进攻时,张献忠于当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控制四川。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击败汉中农民军, [225]于十一月入川。后张献忠被杀。接着,清军分兵出击,连破大西军营130余处,杀伤数万人,占领四川,大西政权亡。 [228]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同时,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 [44]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 [217]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 [43]

清廷稳定之后,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 [230]顺治帝提前亲政。 [231]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29]

多尔衮

步入盛世

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康熙初年,由满族的四位大臣辅政。 [154]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权的大臣鳌拜,亲理朝政。 [155]因为三藩割据严重影响国家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 [45] [141-142]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143]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14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与大陆归为一统。 [139]

康熙帝玄烨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清军击败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朝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 [47]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均为中国的领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 [14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 [14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 [15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 [150]昭莫多之战,清军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 [151]康熙时期,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康熙帝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 [144]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145]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而且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 [147]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 [4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 [146]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

康熙时期,康熙帝重视笼络汉人。康熙帝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康熙帝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并去江宁祭拜明太祖孝陵,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153]康熙帝还大兴文治,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启后

主词条:清世宗改革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 [48]为此雍正帝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172]雍正朝进行一系列政策,继续强化专制主义君主权力。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奏笔录。 [179]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180]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 [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取得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175]为此清朝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边界。 [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两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 [177]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 [178]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 [181]之后,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帝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开豁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勤政亲贤”殿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帝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盛极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调动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 [156-157]十四年(1749年),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清政府最终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 [161-163]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64-165]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巩固中国西北边防、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 [166-167]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故土。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

小主,

乌什酋长献城降图

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乾隆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168]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完成了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 [170]他又下令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等。 [171]从1772年开始,清政府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经十年编成,系统地整理和保护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乾隆帝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 [50]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库银长期保存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时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康乾盛世”进入了全盛时期。 [169]

乾隆朝晚期,安南阮氏对宗藩体制发起了挑战, [158]清朝与安南之间爆发战争,最终阮惠主动向清朝请和,乾隆帝同意讲和并承认了阮惠为安南的君主。 [159-160]清朝还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51]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 [52-53]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 [54]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 [55-56]

嘉道中衰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帝在执政中期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乾隆帝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 [57]政治日渐腐败 [58]。乾隆帝晚年宠信和珅,导致和珅专权,贪赃枉法,严重破坏了吏治。乾隆中叶以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绝境。与啼饥号寒、无以为生的广大农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预示着皇朝日渐衰落的命运。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后,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240]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起义。 [239]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 [238]至嘉庆元年(1796年)底平定。 [236]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爆发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 [235]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 [237]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 [234]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 [57]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 [232]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 [241]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 [242]“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帝被迫下诏罪已。 [243]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同时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23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道光帝即位后,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 [59]。道光帝即位之初,也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 [233]特别是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此后新疆地区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同时清朝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但列强的肆意对抗和清朝的腐败政治,使禁令形同具文,鸦片的泛滥,仍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 [233]同时,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 [60]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西方的势力已逐步深入,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越来越迫近。

道光帝

外患内忧

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 [61]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62]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 [59]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去世,第四子奕詝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1851年,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改称“天京”。太平天国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为革命宗旨。太平天国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行历法,制定经济制度,制造钱币,印刷书籍等。 [246]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

洪秀全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244]肃顺掌权后,协助咸丰帝“申国法”以治积弊,锐行诛谴。 [247]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245]建议铸大钱以解决财政困难,削减八旗俸饷,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47]同时,咸丰帝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着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244]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244]

圆明园遗址

俄国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6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改良中兴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六岁的幼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186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的清军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 [279]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1862年到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被称为洋务派的奕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63]。

恭亲王奕欣

19世纪6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分拨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用。洋务派先后共办了二十几个军事工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所有权和生产管理权完全从属于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军事工业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因此也具有资本主义性。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主要是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即招商投资入股,官方派人经营管理。此外还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80年代开平矿务局还修建铁路运煤,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民用工业资金主要来自社会的投入,工厂采用雇佣劳动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所以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封建官僚管理企业,他们把官场腐败的作风也带到企业中来,因此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着手建立海军。到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以后洋务派把建设海军的重点放在北洋海军上。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成北洋舰队,共有军舰2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购买外国的。洋务派还建设旅顺、威海卫军港,作为北洋舰队的基地。因为办洋务事业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从中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技术人才。同时,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总理衙门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 [64]。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内地的民变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

帝国飘摇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 [251]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选定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252]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慈禧独揽大权。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欣一切差使,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 [253]

同治以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都把侵略的黑手伸进中国广大边疆地区,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美国早有侵占中国台湾的野心。咸丰三年(1853),美国海军舰队窜到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迎头痛击,打走了美国侵略军。日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侵略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部署防务。与日本订立《台事专条》,以赔偿白银50万两作为日本撤兵的条件。英国在同治年间不断派人进入中国云南、西藏侦察。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国的胁迫下,派李鸿章与英国代表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与英国谈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锡金)的边界。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廷与英国又订立《藏印续约》,从此,英国势力侵入了西藏。西北方面,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乘中国新疆地区纷乱之机,率军侵入喀什噶尔。面对同时发生在西北和东南的两个危机,清廷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强调海防的重要性,认为应大力加强海防,但他却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放弃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收复新疆,清廷接受了收复新疆的主张,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清军进入新疆,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四年(1878年)1月,清军最后收复和田。至此,只有伊犁地区还在沙俄侵略者手中。 [258]

小主,

李鸿章

1883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从1884年1月到4月,法国先后派全副武装的军舰8舰次,闯到闽、台海岸,在福州、厦门和基隆港口游弋示威。1885年,面对严峻形势,曾任广西提督的老将冯子材奉命以帮办广西军务的名义奔赴镇南关,镇南关之战取得胜利,法军仓皇逃走。随后,冯子材乘胜追击,法军占领的谅山等地被陆续夺回,法军被歼灭的有千余人。失败的消息传回法国,引起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挑起对中国侵略战争的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 [254]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新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255]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在台湾任职期间,刘铭传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 [255]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256-257]

此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65]。

甲午战争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失去藩属国朝鲜。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65]

维新图存

《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光绪帝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 [248]

1898年,光绪帝与梁启超、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发动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48]新政在政治方面:开放言路,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在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经济方面:设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筑路采矿;全国设邮政局通邮;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译书局、报馆等。 [250]但是戊戌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痛恨和反对,他们准备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帝党得知后,企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249]变法前后只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65]。

光绪帝

1896年,清廷为联俄制日,签订《中俄密约》。列强在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此时在华北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廷对外宣战的敕命,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小主,

慈禧太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6月下旬清廷对八国联军宣战后,清军一再溃败。北京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1904年,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日俄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革命风潮

清朝于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梁启超

孙文于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66];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同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了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66]。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三岁的宣统帝溥仪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匡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兵。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中向革命军施压,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王朝后续

清朝灭亡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67]

1917年6月,盘踞徐州的清朝将领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史称丁巳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 [68]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但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69]

丁巳复辟时的宣统帝溥仪

疆域

播报

编辑

主词条:清朝疆域、清朝行政区划、内地十八省、朝贡体系

领土范围

1760年,平定准噶尔的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莫卧儿帝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 [70-72];东与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与东海,与朝鲜王朝沿图们江、鸭绿江分界;清朝还领有台湾、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 [59]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清朝全盛时期地图。

行政区划

内地

清朝内地行政区划

清朝内地行政区划

直隶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1884年(光绪十年)置新疆省,

1887年(光绪十三年)置福建台湾省,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置江淮省后旋即撤裁。

土司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肃等省设有土司,分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和长官司(长官为武职),与土府、土州、土县(长官为文职)。土司的长官以当地各族头人充任,可以世袭,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颁给印信,归所在地方之督抚、驻扎大臣管辖。宣慰等司的长官隶属于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隶属于吏部。雍正年间,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土司开始改行流官制,史称改土归流。光绪、宣统之际,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东部的宗也开始改土归流 [73]。

东北

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并严禁内地汉人出关耕种。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总管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巴尔虎、达斡尔、索伦(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费雅喀、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74]。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省。

藩属国

清朝藩属国最多时有19个。早在皇太极、康熙时期就有朝鲜与琉球国。到乾隆时期扩充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挝)、缅甸、暹罗(今泰国)、柬埔寨、兰芳共和国(今加里曼丹岛西部)以及吕宋、苏禄(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群岛后相继消失);南亚地区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与拉达克(归驻藏大臣管辖)等国;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汗国、布鲁特汗国、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爱乌罕(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与干竺特等国。 [75]

18世纪中叶,中亚西部的政局在激烈的动荡中重构,动荡的局势波及帕米尔高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在统一新疆后,再次将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到帕米尔高原。当清朝介入帕米尔地区后,在处理中亚事务时的政策取向,直接影响到中亚各国未来的命运以及该地区的政局。当时,中亚诸国的实力显然无法与清朝对抗,而清朝在西北边疆既要面对强邻俄国,又要强化蒙古的藩部地位。如何处理和卓后裔问题,消除内部的隐患,隔绝哈萨克、布鲁特各部,构建安全屏障成为清朝中亚政策的首要目标。在平准战争过程中及战后,哈萨克、布鲁特、浩罕汗国、塔什干、巴达克山等政权、部族均向清朝臣服,期望清朝的中亚政策能够惠及自身。在帕米尔以西构建郡县制、分封制等统治构想破灭后,清朝最终决定将中亚纳入藩部系统,与中亚各部族互不干涉,“永守边界”,保持睦邻友好。

政治

播报

编辑

中枢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在清初权力很大,一旦决定事务连皇帝也不能改变,故而随着皇权的集中被逐步削弱。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下谕将其撤销。 [76]

刘墉

于成龙

福康安

纪晓岚

鳌拜

多尔衮

汤若望

阿桂

吴三桂

南怀仁

和珅

范文程

尚可喜

李卫

代善

纳兰性德

洪承畴

鄂尔泰

田文镜

年羹尧

陈廷敬

内阁

1631年,皇太极仿明制始设内三院。1644年五月初三,多尔衮进入北京后,谕“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与满官一体办事”。这样,清廷定鼎燕京伊始,便全部承袭了明内阁等中央机构,原明官员也留任,与满官一体办事,中央政权机构迅速运转起来。军机处设立后,内阁的地位开始下降。

南书房

1677年,康熙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77],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78]。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军机处

1729年,雍正帝为及时处理西北军报始设军机房,1732年改称军机处 [79]。乾隆帝即位后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军机处内景

清朝责任内阁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内阁制,任命内阁总理大臣和诸大臣组成内阁。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匡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又被称为“皇族内阁”。该内阁在辛亥革命后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

执行机关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清朝最高执行机关,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入关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都察院。

监察机关

清朝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名为都察院。都察院负责纠劾各级衙门、官吏之奸贪劣迹,条陈政治民生之得失利弊,参加九卿议奏事议,会同刑部、大理寺审办钦交大案及朝审、秋审,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和封驳事宜,以及稽察京师地方治安等事。 [80]其所属监察机构有:十五道、六科、宗室御史处、稽查内务府御史处、五城察院。其中的六科是清初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为独立机构,至1723年始隶都察院。 [81]

选官制度

主词条:科举制度、国子监、明清选官制度、博学鸿词科

品级制度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刑律制度

1647年,《大清律例》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明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1727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例”,维吾尔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 [82]。

1907年修订法律馆“专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总则、分则两编,刑种有主刑、从刑两类;并制定了有关国交、选举、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犯罪条款,确立了缓刑、假释的制度。在新刑律颁行前,修订法律馆删修大清律例,以《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于1910年颁行。

地方制度

主词条:督抚(清朝总督制度、巡抚)、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内地十八省、保甲制度、漕运总督、“冲繁疲难”

国旗与国歌

起初,清朝没有法定的国旗与国歌。近代以后,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1888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 [83]。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巩金瓯》为正式国歌,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三角黄龙旗和黄龙旗

三角黄龙旗

黄龙旗

三角黄龙旗

黄龙旗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