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道院符图

站在一旁的另一位道士,却急忙插话到:“宝印的失效,皆因明初的劫难之故”

“按道长的意思,历史上真有明太祖朱元璋将九老仙都君印收进皇宫,拟打磨刻成秦皇传国玉玺之事?”

“确有此事。九老仙都君印曾历经磨难,有三失三得之说,明初之失,为第一失,令宝印从此失去了灵性”

“三失三得?”

“是“

“呵呵呵…恕后学孤陋寡闻,能否请道长赐教?”

”既然梁局开了尊口,那贫道也只能献丑了。第一次失去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因未得到秦皇传国玉玺,恐为世人讥笑为白板皇帝,故而就令敝观交出这玉印,准备磨刻成传国玉玺之样,但最终未能如愿,直至洪武十年,因敝观秦真隐、陈清渊两位仙人,为大明祈雨有功,明太祖方将此玉印归还。第二次则是清朝光绪六年,句容知县袁照,在江苏巡抚韩均培的指使下,强行将敝观的此方宝印和灵官符等全部封存于县衙库房中,三十五年后,直到民国四年四月才被迫送还。最后一次就是发生在…在上世纪的动乱之初,当时此宝印与敝观珍藏的宋徽宗所赐的其他三宝,一起被收缴,后封存在南京博物院,直至1984年方为归还。”

“不过,据我了解,解放之后的这次封存玉印,纯粹是国家有关部门为了避免玉印再次遭劫,不得已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而已”

”所谓事不过三,可敝观之宝印,再次消失,已属第四次,真乃是不祥之兆,罪孽啊!”

“既为天赐之宝物,自有上苍照应”

“道门有幸,得贵人相助,真是感激不尽”

梁副局长沉默了片刻,又抬头向上看了看,问到:

“两位道长,后学想请教一下,这‘九老仙都君印’中的‘九老’二字,到底是何意啊?’’”

“‘呵呵呵…九老,实乃敝教之‘五行四余’,所谓‘在天为九霄,在元始元都,则为九老,乃太上三清之化身’。九老仙都君之称谓,起始于南朝梁我上清派宗祖贞白先生的《真诰》一书”

“就是那个…被称之为‘山中宰相’的…上清派宗师的陶弘景?”

“正是。陶宗师认为,传国玉玺为太上老君所授,故称之为太上祖印,此乃上行之印,而九老仙都君印,则为下行之印,乃一方活印,虽与帝王玉玺和官府印章之样式极为相似,但代表的则是神灵…以及道门的权威,用于济幽度亡,安抚普罗众生。这两门玉印,是相辅相成的。”

“哦…”

梁副局长一边走,一边意味深长地自语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梁唐…梁唐…”。

吴教授见众人慢慢离去,心中顿生疑惑,特别是他们刚才的对话,令他感到有点震惊,“管理甚严的镇山之宝,竟然会莫名其妙不见了,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一个号称隐门的茅洞前,这太过于怪异了”,不仅如此,他还是第一次在茅山道观上亲耳听到道长提起“五便门”之说,华阳洞中竟然能与天上神仙相通。

这时,他又想起先前那个急速而去的年轻人身影,同时想起了李尔玉博士在论文答辩时所讲的”传国玉玺具有洪荒之力和宇宙能量”、“是拯救世界末日的真正法宝“这些话,顿时产生了一个不好的预感,“这九老仙都君印的失踪之事,会不会与当下有关‘传国玉玺能匡扶宇宙’的传说有关?”、“当年朱元璋试图将九老仙都君印打造成成传国玉玺,那么现在的盗印之人是不是也有此等想法啊?想通达神仙匡济世人?”

想到此,他哑然一笑,又轻轻摇了摇头。

在返校途中,他的脑中突然又冒出了一个问题,并一路反复思忖着:“符图上方的箭头所指,以及院门所朝的方向,为东北方向,按照道教的卦象理论,在东北方向某一地方,应该也有一道观,并且道观之中,应有一道教器物,为螺旋状,与符图中间的那十字符,遥相呼应才是。那么在东北方向上,是哪座道观啊?”。其间,他曾一度想到过位于茅山东北方面的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但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在他的记忆之中,这三座山中只有金山寺、定慧寺和甘露寺等,并没有什么道观,直到回到家中,其依然未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