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木兰庙
与木兰祠遥遥相望的高乾山顶上,还建有一座木兰庙。庙的对面建了钟鼓亭。这是2000年9月,由阆中市委、市政府奠基,2004年11月,木兰乡政府正式复建的木兰庙。庙中供奉的韩娥,谥号“昭烈将军”。高乾山上还复建了钟鼓楼。
木兰庙中供奉的韩娥神像身着女装,她神态自若,十分端庄。韩娥的右手边是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
3、韩娥雕像
阆中市将军广场的韩娥雕像更具专业性和艺术性,出自着名雕塑家马长辐先生之手。韩娥将军身着战袍铠甲,头巾和战袍在长风中飘曳;将军左手握剑,右手拿枪,神态凝重,体态匀称,柳眉大眼,鼻高唇薄,秀美之气隐而不露,给人的是少年将军的英武印象。
七、还能找到蜀中木兰韩娥的后人及族人吗?
据史料载, 韩娥是保宁(今阆中市)人,但在今阆中市木兰镇高乾山周围村子里,据有关并没有韩姓村民,更没有发现其家族踪迹。据阆中市木兰镇文化站站长宋刚说,阆中木兰镇2014年有7000多人,却无一人姓韩。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也找不到马复宗和韩娥的后代,就是马氏族谱和韩氏族谱中也未找到有关马复宗和韩娥的记载。那么,韩娥的后人及族人到哪里去了呢?
韩娥从军及其去世后,其家族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当时大夏国知院吴友仁先是据保宁叛乱,左丞相举兵八万征剿,死人必不可少。1371年,吴友仁据保宁城坚守,朱元璋手下将领朱亮祖、周德兴、顾时率大军打败吴友仁,攻占保宁府,死人就更多了。明末清初时,吴三桂两次入蜀征剿,保宁府死的人不少。清军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杀戮政策,三次入川屠杀,保宁府死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黄虎张献忠“屠蜀”,川人更是十室九空,很多人家户被杀绝。以致今日阆中市木兰镇百姓多是由湖广填四川而来的。
(清)鄂尔泰、张廷玉、福敏、徐本《清世宗实录》雍正七年九月癸未条载:“其不法之将弁兵丁等,又借征剿之名,肆行扰害,杀戮良民请功,以充获贼之数,中国人民死亡过半。即如四川之人,竟致靡有孑遗之叹。其偶有存者,则肢体不全,耳鼻残缺。此天下人所共知。”
据《四川通史》的人口数据,到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在籍人丁仅余1.6万户,约八万人。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丁,男子也。据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第13页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入成都,人户尚有‘残民千家’,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仅剩‘残民数百家’”。按每家平均5口人计,1647年时成都人口5000人,到1664年可能剩下不到3000人了。这17年,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有减少。据史志记载:新都县当时仅存603丁;新繁县不过4970丁,两县总共5573名男性。
所以,韩娥的家族极有可能在战乱中迁徙他地,或者被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