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有关韩娥的遗迹(2)

会间,省内外数十万人次来赶会,寺内香客焚香朝拜,庙外商客云集,种子、粮食、百货、花木、各类农具以及传统小吃陈列于木兰寺外。外地人来赶庙会,大多以采购五谷及瓜豆籽种为主。本地农民在赶会期间,也要把种子拿到会场上摆一下,这样,种子就算“寄窝”(注:授粉的意思)了。据说,在木兰庙会购买或摆过的种子,病虫害少,产量高,预示着丰收。这也是二月二“祈丰年”民俗活动的演变。木兰庙会的种子“寄窝”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寄窝”虽不可信,但人们喜欢赶木兰庙会则是千真万确的。

随着木兰庙会的快速发展,原来单一的种子交流已经发展成为集客家风情展示、宗教文化传承、物资交流、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

六、阆中市的韩娥遗迹

1、 木兰祠

在考察阆中市木兰文化遗存木兰祠的时候,当地人介绍说,当时木兰祠的建筑有三层三院。院中有钟鼓楼,楼中安置有一口高三米、直径为二米的铜钟。据有关资料,这是清康熙四年(1665年)修建的,院中供奉的兵器长矛和鸳鸯剑,据说是韩娥使用过的。传说这口铜钟,就是当初新都赤岸山龙王庙里被吕蒙正打落的经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01年3月,阆中市木兰乡村民自发捐资复建了木兰祠。

木兰祠中供奉的韩娥塑像也是戎装像,坐姿,身穿铠甲,头戴将军盔,而且头上覆盖着红布,脖子上、手上和宝剑上也系着白纱。她的头盔与新都韩娥戴的头盔不同,她的兵器也与新都韩娥的不同,是一柄佩剑,而且抱在怀中。阆中韩娥塑像身材胖瘦适中,显出一股英武之气;而新都韩娥塑像则显得雍容富贵。

木兰祠正殿里,有一块残缺的石碑,其中载有韩娥从军的史实。这块碑是当年木兰祠复建时,匠人们从原木兰乡蚕茧站的地下挖出来的。

在木兰祠正殿背后,与墙壁紧临的这座坟莹,是1999年11月阆中市木兰乡重新维修的木兰墓。竖有石碑,碑刻“贞烈韩娥之墓”。韩娥墓,当地人又称“孝女坟”,是阆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马梁还建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