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都木兰寺现存的“皇恩”碑与“遵古维新”碑
我在新都区木兰寺内,看到了有关木兰寺和韩娥的实物证据:一是清乾隆“皇恩”碑;二是清嘉庆“遵古维新”碑;三是木兰寺偏殿中供奉的韩娥塑像。
“皇恩”碑和“遵古维新”碑,是2001年在恢复重建木兰寺的过程中,从原木兰寺的原址中出土的。
“皇恩”古碑是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仲夏所立。碑文记述的是,新都县正堂判决新都县学政张为敬控告借檀越之名争夺木兰寺庙产一案的布告。其中记载了木兰寺的地界,所以又称“四至碑”:“木兰寺计开田地四至:东至抵大车路为界,南至黄泥山岭为界,西至松树坝赵大地为界,北至土地山岭为界,右至龙门堰为界,前至走马岭墩山坎为界。”
清嘉庆“遵古维新”碑《木兰寺开建十方丛林序》是三品中议大夫高明远所作。当时,木兰山名南屏山又叫赤岸山,山上的木兰古刹,“创自囗朝”,“囗朝”这一关乎朝代名的关键字可惜残损了,无法辨认断代。在宝光寺佛德大和尚主持下,经一年左右的建设,木兰寺基本建成十方丛林的规模。
四、新都木兰寺的韩娥塑像
新都区木兰寺自明神宗万历年间(1576年左右)建成后,一直供奉着韩娥的神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木兰寺时,供奉的韩娥神像已经和原神像有较大区别。据《木兰镇志》记载,1914年重建木兰殿,供奉的是韩娥女装像,座前神位“武昭将军”(按元代官阶,应为昭武将军,正三品)。
另据八十六岁的李泽明先生(现已去世)回忆,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新都木兰寺内的韩娥塑像尚存,供奉在第六重大殿右边的木兰殿内,韩娥着戎装,一手握长枪,一手握宝剑。 2001年复建的木兰寺,所供奉的韩娥塑像,也是一身戎装,头戴金冠,身着铠甲,手握一杆铁枪,身材高大,膀粗腰圆,呈坐姿,左脚踏地,右脚斜踏于一山石之上。她的左手边是一位手握宝剑的男性武士,想必是她的丈夫马复宗;她的右手边是无畏印菩萨。
五、新都的木兰庙会
清乾隆年间时,蜀中木兰韩娥已被神化,木兰寺名气达于省内外,前来朝拜祭祀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新都人民历来就有祭祀土地神文昌帝君的传统习俗,以表现人们对土地的膜拜,但是由于战乱已经中断了。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春,迁居新都的客家人中一些有头脑的人士,与当地土着居民共商,发起募捐,在木兰寺开办文昌庙会。来赶会的四乡百姓都要到木兰寺为韩娥敬香,祈求人间正道太平;到通天井取水,祈福家人平安。这时,那些有头脑的会首缘于对中原木兰传说的认同,对蜀中木兰韩娥的敬仰与神化后的崇拜,认识到木兰寺人气旺盛,灵气充溢,正是开展手工业商品和农产品交易的极佳场所;又由于人们坚信木兰寺的这口井是仙井,人喝了可以益寿延年,种子经水浸泡也定会产量大增;而且有蜀中木兰韩娥这尊惩恶扬善、普救众生的无畏印菩萨的保佑与监督,谁还敢不改恶向善呢?于是,他们将原先开办的文昌会改称为“木兰庙会”,并进行祭祀韩娥、种子交流、男女聚会联欢、客家风情、宗教文化、物资交流、旅游观光等民俗活动,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
这木兰庙会至2018年已连续开办了一百九十九届,是闻名川内外的种子交易会。一年一度的庙会自开办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来赶庙会的人,不只是来自木兰地区,也来自新都邻近的州县,还有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八个省区慕名而来的客商和善男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