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遗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汉语:“凊”和“疱”

5、(川)这水是凊的。(普)这水是凉的。

一般而言,“凊”可以作为单音节词单独使用,表示“凉”;也常见组成词汇“冰凊”,即“像冰一样凉”,表示“很凉”。四川有些地方,“很凉”也说“冰”,冰作形容词。

二、疱

疱音pào,皮肤上长的像水泡的疙瘩。

《广雅·释诂》:“疱,病也”。

《正字通》:“疱,凡手足臂肘暴起如水泡者谓之疱。”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疱候》:“面疱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养生方》云:‘醉不可露卧,令人面发疮疱’。”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王闻心惧,举身生疱,肌肤攫裂,居未久之,便丧没矣。”

疱大如果子,则谓“果子疱”。唐枢《蜀籁》卷三: “烫起果子疱了。”

这个想来都明白,就不举例了。只是四川民间俗多作“泡”字,但联想一个词“疱疹”,就知皮肤上的“水泡”其实应该是“水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