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君子坦荡荡,有人在算计

(今天带娃去SKP看那托,写的少了点,晚上补。尼玛,一家三口210,真贵啊。)

两口子么,小事儿可以讲究策略,大事儿,就得实话实说,坦陈相待。

小李厨子在经过0.11秒的短暂思考后,把孙泉上门的事情说了一遍,从哪只脚先进院儿,到最后几点几分下了台阶。

听到细致的汇报,又想起家里还有老太太镇宅,谅这秃子也不敢搞三搞四,大小姐点点头,隔着大肚子,抱着李乐蹭了半天,这才心满意足的踱到自己的“宝座”上坐了。

拧开音响,插上耳机,又把耳机贴在肚子上,自己捧起本杂志。

李乐眨么眨么眼儿,心中微叹,转过身,继续码字。

“数据显示,自1993年以来,燕京周边农村农转非人口达到三十三万。”

“主要采取了四种安置方式,一是利用周边国有、集体、民营厂矿企业,招工安置农转工人员,二是货币安置农转居自谋职业人员,农民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主择业,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三是留地安置农转居人员,四是社会保障安置超转人员......”

“乐啊。”

“嗯?”

“你说的那个村子,还有周边的景色,真的有那么好?”

“嗯,好几百年的房子,还能保存那么好的,那么大面积的,不多。”

“那不比临安酒店项目的村子还要好?临安的村子,只有个别古迹和茶园,挨着寺庙,但是房子什么的,其实也就一两百多年的样子。”

李乐起身,拉过一个小马扎,顺手从沙发上扯过一条薄毯,给富姐盖上肚子,看了看,又大又圆,两个小玩意儿在里面,也不知道挤不挤。

伸手摸了摸,李了一边感受着胎动,一边嘀咕道,“临安那边的村子和北峪村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我看过早期的项目说明。”

“那个村子在八几年之后,就因为当地的景区开发和旅游发展,原来村子的茶农都开始转向西溪西湖那边的旅游区谋生工作。毕竟从村子到西湖也才二十分钟车程,种茶已经成了副业,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演进。”

“而之后,那个村子的情况你不也看到了,因为没有及时保护,村子里的古民居老房子,都被有了钱的村民扒掉重新盖成了现代化的小楼房,私人小别墅。即便留下来的古民居,也是塌的塌,破的破。”

“如果不是酒店项目开发,进行了保护性拆迁和土地置换,那个隐秘在山林中的古村肯定会荡然无存。好在北峪村那边景区开发的晚,村民你还没这么有钱,没来及扒了重盖。”

大小姐回忆了一下,点点头,“也是,当时我和莉秀过去的时候,如果不是还剩下十几幢相对还能看出模样的古民居,那里已经和周边的其他村子,没什么区别了。我还听说,当时村里还有什么佛堂、私塾、经楼的古建,都被拆掉了,真挺可惜的,所以临安那边一说这地方能够拿来开发酒店项目,我没多想就同意了。”

“不过花费也不小,只是从佛教协会那里购买的一百多亩一级龙井茶园,就花费了三千多万,还有村民新房的拆迁安置和土地置换又花了五千多万。可好歹那个村子的古民居保住了啊。你说的哪个北峪村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么?”

“什么意思?”

“和当地政府协商,进行投资,当然不是拆掉重建,而是让村民异地搬迁到附近建成的新村子居住。原有的房屋进行修缮,改造成民居酒店,统一交由酒店管理公司管理经营和旅游开发。这样,原有土地不征,还给村民留着耕种,保持那种田园景象。种地有收入,村民也能到参与到日常经营里来,多一份务工收入,两全其美的。”

李乐听了,想起上辈子在城投时,下属旅游公司投资的一个在江宁的古村小镇,也是这种模式,又是异地安置,又是改建修缮,编故事,请“文化名人”宣传,想打造什么网红小镇。

结果开始倒还好,之后却因为全国各地都一样复制粘贴的青砖绿瓦、瓦舍勾栏、小桥流水建筑,打铁花、踩高跷、古装游行的“民俗”活动,售卖丝绸、扎染蜡染,刺绣,香包、剪纸、吹糖人、捏面人,手串、手镯、镜子、梳子、簪子这种所谓文创,其实都是批发市场进货的商铺,臭豆腐、烤肠、鱿鱼、铁板烧、章鱼老丸子、网红奶茶等等同质化的商业业态。

一哄而上,千镇一面,一年不如一年,到最后,沦落成了渺无人烟的鬼城,几个亿的投资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