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册封建王

碧空如洗,早春的暖阳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广袤大地之上。微风轻拂,携着丝丝缕缕的温和之意,悄然唤醒沉睡一冬万物。

随着郕王案尘埃落定,皇宫再度恢复往昔的宁静。曾经往来穿梭、神色紧张的禁军,如今已安定下来,宫中再也不见当日郕王案时剑拔弩张的氛围。相反,新年伊始,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连日的操劳,让皇帝身心俱疲。祭祀大典结束后,皇帝仅召开了一次朝会,宣布册封普安王进封建王,建王也自此成为郕王死后,当朝唯一一位一字王。

此后,皇帝便一直在宫中调养休息。除了汤思退、杨沂中等朝廷重臣每日进宫议政外,皇帝不再接见任何人。即便是后宫,他近日也极少涉足。除了建王及太监宫女日夜侍奉照料,旁人一概不准靠近。

或许是年事渐高,又或许是对朝政心生厌倦,近日来,一切军机要务,皇帝基本都交由建王负责,自己则在一旁默默观察。这既是对建王的信任,也是对他的悉心栽培与磨练。

皇帝对这一切颇为满意。自己虽无子嗣,但建王忠孝两全,自幼入宫,由自己一手培养长大,一直被当作储君来雕琢。若非郕王功高震主,势力庞大,根本无法与建王相提并论。

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建王与郕王之争,表面上是储君之位的角逐,实则反映出皇帝内心的摇摆不定。皇帝固然器重建王,但也对郕王颇为欣赏。同为宗室子弟,郕王出身底层,一路摸爬滚打,更懂得民间疾苦,行事也更为务实;而建王自幼深居宫中,对外面的世界认知大多停留在书本文章之中,对人间的艰难困苦终究知之甚少。

但对皇帝而言,能力固然重要,人品却更为关键。能力不足,尚有文臣武将辅佐;可若心存邪念,好大喜功,难以驾驭,那大宋江山必将岌岌可危。这也正是皇帝最终选择建王的根本原因。如今朝中大局已定,趁早让建王接手朝政,不失为一件好事。

眼下,皇帝要做的,一是精心安排朝中辅臣,助力建王尽快理清繁杂的朝政事务;二是那位上天赐给建王的“文曲星”,掐指一算,已有近一月时间。皇帝随即派遣御史台传旨,宣许仕林入宫面圣。

虽说皇帝看似清闲了许多,但实则依旧掌控全局,运筹帷幄。毕竟禅位一事,在皇帝眼中,既是对建王的严峻考验,也是对自己的莫大挑战。回顾历朝历代,禅位之后能有好下场的帝王寥寥无几。故而,皇帝不仅要妥善处理好建王接班的诸多事宜,更要精心谋划自己退居幕后之后,如何不被架空,得以保全自身。毕竟,他的父亲徽宗皇帝赵佶,便是前车之鉴。

见建王已能熟练地处理政务,皇帝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欣慰。他并未打扰专注政务的建王,而是唤来杨沂中,让他陪同自己前往御花园散步。

皇帝一边漫步,一边思索着眼前的局势。虽说当下金人暂时偃旗息鼓,与大宋达成和议,但故土沦陷,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北伐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这些大臣也好,百姓也罢,看待问题的视角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像张浚等一众武将,自然渴望马革裹尸,征战疆场,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能;而那些文官,自幼饱读诗书,却不通政务,一心只想着收复中原,还都旧都,却全然不知朝堂每年在军费上的巨大开支,更不了解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皇帝思忖再三,却又忧虑起建王,不禁长叹一声,开口问道:“正甫,依你之见,建王如今可独当一面了吗?”

杨沂中闻言,心中一惊。他虽为皇帝亲信,但毕竟是外臣,皇室传承之事,向来不是他这样的臣子可以随意议论的。杨沂中心中一慌,一时不知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