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森也知道,去意已决的戴希萌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使留下,也只是继续耗尽双方的所有,最终他损失的是钱,戴希萌可能就是整个人生。
叶满森是有佛心的,最终他作出了和蒋少卿对何浩天一样的结果,象征性地让戴希萌赔了公司一块钱,之后就放她回京了。原本他以为与这姑娘的缘分就这样散了,却没料到一年之后,戴希萌打来电话,邀请他携“生森唱片”北上发展。
戴希萌回北京后,迅速与朋友组建了一个乐队,并在工体选择了一家规模不错的酒吧作为驻唱地,“生森唱片”的那张专辑在他们与酒吧谈合作时加分不少,也让他在“工体圈”快速建立了乐队的名号。
当初戴希萌给叶满森打电话发出邀请时,是因为戴希萌通过“工体圈”已经能感觉到北方娱乐业正在加速成形。当初离开,她从内心里感激叶满森的“一元赔偿”这个决定,不仅如此,临行时,叶满森还递给了她一个纸袋,并叮嘱她上车后才能打开看。那个纸袋里装得是十万现金,还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正是叶满森写给她的,虽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却足以令戴希萌一路热泪盈眶。
“萌萌,你回北京,我帮不了太多,这是一点心意,你会用得着。既然决定了,就大胆去做,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回深圳来找我,我们再一起做好‘生森唱片’。”
这些话一直被戴希萌记在心里,她知道叶满森虽然是个商人,却是个讲情义的人。徐前进出局后,孟涛也并没有很用心地去帮叶满森经营“生森唱片”,没过多久,也跳槽去了其他家,这也是“生森唱片”沦落的原因之一。
别看戴希萌是个大咧咧的北京大妞,但是细致起来不逊于那些江南姑娘。她对叶满森一直心存感恩,所以在回到北京之后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让“生森唱片”在北京找到位置。
还真有这样一个机会等着她。
他们在工体驻唱时认识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二代华侨,和她同姓,叫戴思诚,这人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华裔,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却有着一颗中国心。他在美国学得是金融,家族在美国也都是从事跟金融相关的产业。原本他到中国是想看看有没有相关的投资机会,没想到在工体遇到戴希萌之后,居然对唱片业产生了深厚地兴趣。
戴思诚不是简单地认为这个项目是可以投资的,所学的专业令他本能地对这个行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于南方市场的分析与蒋少卿的观点几乎一致,娱乐北上、娱乐市场三分天下必成定局,再加上香港回归在即,各类新生事物必定会在中国各地迅速生长,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也必然会在第三产业方面做出重大改变,这对于戴思诚来说,是个绝佳的时机。
可是,戴思诚不懂如何运作一家唱片公司。戴希萌倒是个不错的姑娘,可她毕竟只是个歌手,台上表演OK,运营一家企业怕是有些难,自己下场未必就能做到最好,毕竟从金额到娱乐,期间的跨度可想而知。
有次演出完,戴思诚提出请戴希萌他们乐队一起吃饭,戴希萌也没多想就答应了。
吃饭的时候,戴思诚试探性地抛出了自己的想法,戴希萌一下就想到了叶满森,这才有了后来的新“生森唱片”,叶满森算是北上二次创业,只是他的事业伙伴不再是孟涛,而是戴思诚、戴希萌。
令蒋少卿再次意外的是,沈青妮早就与戴希萌建立了友谊,她们是在戴希萌的乐队进驻“工体”之后的第二天就认识的。戴希萌完全被沈青妮身上的那种大姐气质所吸引,甘心成为沈青妮的小妹,当然沈青妮也帮这位小妹妹摆平了不少事情。
在“生森唱片”重新组建这件事情上,沈青妮也是出了力的。
当戴希萌把这件事告诉沈青妮时,沈青妮还责怪了她一番,怨她不把这个机会抛给自己,但终是一笑,带过了此事。后面戴希萌需要资金入股时,沈青妮想都没想,把她需要的数目直接转了过去,之后再见戴希萌时从不提起还钱一事,这令戴希萌十分感动,也从内心里认定了这位姐姐。
蒋少卿与叶满森再见面时,“生森唱片”已经开始筹备第一张唱片的发行,有戴思诚的海外背景,“生森唱片”的发行渠道扩大到了海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这两人谁都没想到会在北京重逢,虽说之前叶满森败阵下来,但此时,却似乎快了蒋少卿一步。
沈青妮之所以把这两个人推到蒋少卿面前,就是想告诉丈夫,时代已经变了,而“大成”也应该顺应做出改变,北上是“大成”必须走的一步棋,也是蒋少卿要面对的一个更加严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