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春意迟-1

总编觉得陈晓娜随着息影之后热度变得越来越低,Tony没必要在她身上花太多精力了,就让他转跟其他明星。Tony觉得总编的安排也很合理,毕竟从工作的层面上来说,陈晓娜已经告以段落,不过,从个人情感上来说,他还是放不下,就跟总编商量,陈晓娜这条线自己继续跟进,说不定哪天真就突然决定复出了呢?如果真有那么一天,说不定这其间的影像资料就能成为最好的热料。总编觉得也有道理,就随他去,只提了一个要求,不要影响正常的报道,其他随意。

Tony放在陈晓娜生活里的时间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报社给他的经费也随之减到无,他只有利用休息的时间北上,拍个一两天再返回去,这样一来,成本比以前高出了许多,资料倒是积攒了不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晓娜北京产子的消息也是Tony第一个发出的,当这篇报道出现在赖雨晴和蒋少卿的办公桌上时,两人都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位“狗仔”如此执着,在陈晓娜热度降低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跟踪。

那篇报道很是详细,从“孕检”开始,到之后的每一天日常,那组陈晓娜日常连拍照片还是被刊发了,只是在新的配文下,观者对这引起照片有了新的解读。照片刊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在当时刊发,受众解读到的信息会是“大明星生活不检点,意外受孕……”;而放在此时刊发,却让人看到一位女性向母亲转变的过程。照片的角度很一致,拍摄的也很清晰,照片中的陈晓娜总是嘴角含笑,完美演绎了一位即将身为人母的喜悦之情。

赖雨晴从一位女性的角度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凭直觉感受到报道人的心意,完全没有恶意,反而有一种欣赏与赞美的情绪夹杂其中。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蒋少卿,蒋少卿也认同这个看法,两个人对Tony开始有了浓厚地兴趣。

首先是赖雨晴,她是被Tony的执着所打动,觉得这并不像一个“狗仔”的所为。再看那家报社,名气虽然不大,但内容做的却是相当有功底,能感觉出主理人的立场与追求。

其实,在香港,像这样的报社很多,赖雨晴很清楚他们的生存状态,很多报社在成立之初都是怀揣新闻梦想的,只是后来现实教育了他们,这才迫使许多人越来越偏离方向,把自己的杂志或报纸做了人们眼中的“八卦新闻”。香港的传媒业很发达,一个并不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却有上百家之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很多报社的经营状况都算是勉强维持,做“八卦新闻”算是这些报社的生存之道,能摆上台面的不多,也就那么十来家。

赖雨晴一直觉得如果想和蒋少卿把现有的基盘做得更大,就需要有一家自己的媒体。她一直在和蒋少卿筹划这件事,苦于没遇到合适的人,在他们的团队里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

周翰林倒是向蒋少卿推荐过何志彬,蒋少卿和赖雨晴也对他进行过私底下的考察,也都认可他的实力,只是有一点,在香港做新闻和内地不同,就是不知道何志彬能否胜任。

陈晓娜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她觉得何志彬未必能接受这个邀请。以她对何志彬的了解,至少有三个问题是他们要去面对的。第一,何志彬的志向高远,继续深造会是他近几年的规划;第二,何志彬一直想去美国,这件事卢佩姗跟自己讲过,她也知道何志彬去美国是为了寻找叶琳瑶,这或许是何志彬的另一个规划;第三,何志彬的人脉基础全在上海,而《浦江经济报》的汤小米和他是亦友亦师的关系,他这个人重感情,“知遇之恩”一直都是读书人信守的恪言。基于这三点,拿下何志彬的概率很低。

对于赖雨晴来说,这三点要想突破并不难,关键看她和蒋少卿能为何志彬做些什么。在三点里,其他的事情都好说,唯独涉及到个人感情问题这方面,他们都觉得有难度。感情问题过于私人,每个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又不尽相同,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而且从三个问题来看,这个问题所占的比重很大,解决不了也就等于徒劳无功。

权衡之下,两人便决定暂时放弃,未来是否有合作机会,要看彼此的缘分。

在办杂志这件事情,赖雨晴和蒋少卿是没有分歧的,特别是方向上,赖雨晴偏向财经类,原因两个,首先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财经类媒体直达高端人群,无论是覆盖人群还是范围都相对宽泛;其次,赖雨晴的“南海”本就是一家金融企业,自己更懂财经,这对杂志的运营是很有帮助的。

蒋少卿认同赖雨晴的观点,虽然“大成”是以娱乐业为主,但是他从骨子里是看不起那些娱乐媒体的,总觉得那不是一项正经的事业,但是他又不想涉足时事政治,最终觉得还是财经方向比较靠谱。

对于蒋少卿和赖雨晴来说,方向有了,资金上也不是问题,唯一缺的就是人。他们在选人上出奇的一致,都认为做传媒和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业不同,要有底线,要有坚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好的新闻。

Tony的出现,让他们感觉到意外,又觉得惊喜,或许这就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