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的这个动作,让店里其他人意识到,在个体工作和在厂里工作真的不一样,没有那么死板,你有多种途径获得金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成益一开始重心都是放在锦衣行上,专心的当零售商。
当卖给其他其他个体户获得的收入逐月增多时,夏成益也越来越认可自己的批发商身份。
这两个身份的重量在夏成益心目中一度相同。
打破这个平衡是在80年,那时《庐山恋》热映,女主角在电影里面连换几十套衣服,晃花了少男少女的眼睛。
周兴然在这个经典电影刚上映时,就意识到挣大钱的机会来了。
连夜画好图纸送到红日纺织厂,让工人先囤一批货出来。
甚至面对梁佩兰这个半个“自己人” 时,直接说:“还得麻烦梁主任帮我把把关,这批衣服对我来说很重要,至于要做成什么样子,比照着庐山恋来就可以了。”
锦衣行本来就侧重于年轻客户,这两年爱情电影的崛起,让锦衣行狠赚一笔。
庐山恋则将锦衣行推上了顶峰。
人的本质是从众(跟风),当某部电影热映,街上有不少人开始学电影里的主角的穿衣风格时,市面上就会突然用出大量相似服装。
也不知道这些跟风做衣服的人到底藏在哪里?
这次不等他们反应过来,市面上就先出现了大批衣服,抢占了大量市场。
也有一些做服装个体的人,是没有生产货源的,都是看什么衣服受欢迎,再到处找人询问购买渠道。
在庐山恋上映之前,都是锦衣行的人向外找客户推销。
庐山恋上映之后,有不少客户主动找上门想要批发购买。
夏成益本以为锦衣行借着庐山恋这股东风已经够赚钱了,没想到等80年8月查完账,发现批发赚的差价钱是锦衣行的三倍。
夏成益震惊的同时,心里的天平也彻底偏向了批发这一块儿。
他觉得不能在被动等待了。
夏成益又新招了两名嘴皮子特别利索的店员,带着他们在冀省、津市、鲁省等周边省份主动推销服装。
因为沪上和平城也一样走在时尚前沿,甚至比平城还要追求时尚,夏成益还专门跑了一趟沪上。
真的在沪上卖出去两批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