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原的样板按期完成,样板提供出去以后,梁亚静四人去了深圳。
沈先生专门带四人去了十几家小公司,这些公司对他们可谓是夹道欢迎。
以前这些小公司的订单,大多只能去一些小的私人作坊生产,质量以及交货期都没保证。
现在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厂老总主动寻求合作,让他们没有想到。
很多公司把以前积压下,还没找到货源的订单,都拿出来。
梁亚静根据自己工厂现有产品,本着尽可能少开发新品种的思想,分别跟大家谈,很多订单很快敲定。
因为第一次跟他们合作,不能做信用证的订单,梁亚静要求要预付款,并且款到才能发货。
为了表示诚意,很多公司订单刚刚敲定,就直接把全部货款打到了工厂的账户上。
四人的深圳之行可谓收获颇丰。
三家小公司老板,直接跟他们四个一起回了工厂。
一方面寻求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希望工厂尽快打样,他们可以带着样板回去。
对工厂的这种做法,外界褒贬不一。
有人说这样的大厂也不行了,不得不去接这类小订单。
也有人讲,国企有这个魄力不简单。
对此梁亚静根本没有理会,让韩总盯住研发打样,刘建平配合。
让于总干脆通知所有客人,工厂可以接单小批量、多品种,制定最低批量限制以及售价。
之后不久,就收到静原第一批订单,这批单批量很小,但品种很多。
梁亚静估计这恐怕试单,要求全厂上下一定要做好这张单,希望通过这张订单留住静原。
孟凡也通过曹志下了第一张订单,而且数量不小。
在此之后,艺辰、BBAD等大公司纷纷下单,但都是一些小订单。
这好像形成了一种趋势。
原来离开工厂,不再下单的很多老客人纷纷回来,都再次下单给工厂。
虽然都是小单,但加起来已经数量可观,而且价格都远远高于以前。
梁亚静和穆青判断,也许这条路走对了。
静原的第一张订单通过验货,并正常发运不久,第二张订单就到了。
这张单的单量很大,而且品种也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