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鱼又咬钩了,它只是嘴馋啊。
一个人因自己丑而嫉恨他人美。母亲因邻家女孩优秀责备自己,会产生对母亲怨恨,早期正性依恋缺损,对他人优秀的怨恨,表面是对他人恨,实际是对母亲的恨。
正性依恋意味着忠实、安全、稳定、充满感情的关注和牵连,孩子健康成长的要点是安全、稳定的母子依恋关系。孩子从父母客体那获得“孩子,你对我很重要、你很棒、你很行”的肯定认可,这在孩子自我认定中决定孩子将来在人际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主体意象”,从而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早期亲子关系中,在父母那常得到否定信息与评价,孩子内心会形成“我不好,我不如别人”的自我认定,在亲子关系里,孩子正常发育所需的安全依恋不复存在,而是依恋的缺损,这种损伤性的亲子关系不仅仅会使一个人埋下怨恨而产生嫉妒,也会因埋下怨恨而产生敌对、对抗心里。因为安全的依恋缺损,是一种爱的缺损,在爱的缺损中长大的孩子,不是滋生关爱的病态需求,就是滋生出敌意、对抗等防御与攻击行为。
长大后很难感受爱的存在,本人强烈需求爱,甚至会发展为“获得安全,避免焦虑”的神经症性倾向,这种神经症倾向往往对内苛求自己-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好,对外苛求别人-敏感地认为他人时时处处威胁自己,自责自恨,妒忌敌对,或以攻击性语言、攻击性行为去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
亲人关系、夫妻、朋友、同事关系,均是如此。
健康的家庭成长、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没有暴力、没争吵、没矛盾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放心成长,感受家人爱和温暖。富于教育文化氛围,家庭的书籍、音乐、绘画等元素,潜移默化给孩子灌输很多知识、文化和价值观念,包容和鼓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成为勇敢、自信的人。
爱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扶持着成长的对等关系。构建了强烈的自我认同,在解决自己童年未解决的伤痛过程中,孩子不会继承父母潜意识里未解决的冲突。
父母的确是孩子人生的模板,人生有多少可能,人性能够企及的高度,孩子们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
孩子有5种自由——
看到和聆听到此时此刻东西的自由,而不是过去、将来或是应该的那些东西。
能够思考我们的思考的自由,而不是思考那些应该被思考的东西。
能够感受我们感受的自由,而不是感受那些应该被感受到的。
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的自由,而不是等待着被容许。
自愿为了自己冒险的自由,而不是选择安全并且永远你谨慎。
完整的自尊和自我整合,这些自由会为我们释放无穷无尽的能量。一个人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自由地向外流动,适应世界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健康的家庭,说到底需要我们完成自己,包括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包括我们的独立和为自己负责,包括我们的自律和自爱,包括去处理自己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矛盾和未完成时间,包括我们选择去爱我们的伴侣,我们和伴侣之间独立、平等又相互支持的关系。
晓晓靠更多的知识在一点点理解人的内心,顺便去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