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您说‘新学’能使科技进步,可这‘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摆弄一些奇技淫巧吗?”另一个文人阴阳怪气地问道。
“格物致知,并非奇技淫巧,而是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其规律,为我所用。”李豪的声音铿锵有力,他拿起一块石头,“例如这块石头,为何会下落?为何会沉入水中?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有探究其本质,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才能创造出更多造福百姓的工具。”
李豪巧妙地应对每一个问题,用事实和逻辑一一反驳,那些原本咄咄逼人的文人,被李豪的回答噎得满脸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能像斗败的公鸡一样站在那里。
旁观的人对皇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暗暗称奇,他们看向皇帝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李豪站在辩论台上,如同一位掌控全局的智者,他的声音在学府中回荡,久久不息。
这时,学府外传来一阵清脆的竹板声,那竹板声像是灵动的音符跳跃着。
一个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说书人手中的竹板敲得愈发响亮,那敲击声像是欢快的鼓点,他绘声绘色地将学府内发生的一切编成故事,抑扬顿挫的嗓音在学府外回荡。
“话说陛下舌战群儒,妙语连珠,直说得那帮老学究哑口无言……”他模仿着李豪的语气和神态,引得周围百姓哄堂大笑。
故事的内容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场辩论,皇帝的名字在民间也越传越响,一股革新的风潮正在悄然兴起。
这股风也吹进了学府内,传统文人们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他们意识到,皇帝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他们的地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就在这时,一位身披袈裟的高僧站了出来,双手合十,宣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贫僧以为,殿下所言甚是。文化如水,不进则退。我佛门自天竺传入中土,亦是不断适应,不断发展,方有今日之昌盛。墨守成规,只会让文化失去活力,最终走向衰亡。”高僧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他的话在文化界有着极高的权威性,许多原本犹豫不决的文人,听到高僧的观点后,纷纷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
他们意识到,皇帝的革新并非异端邪说,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江南四大才子带头表示支持皇帝,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了支持革新的行列。
韩愈的脸色铁青,他看着皇帝侃侃而谈,心中虽然愤怒,但也有一丝动摇,他想,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可一想到祖宗的文化可能被改变,他又坚定了自己的立场,他紧紧地攥着手中的竹简,指节泛白。
他深吸一口气,“陛下,”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老夫还有一言……”